
新闻动态
今天聊聊中国电影《水饺皇后》。
片名The Dumpling Queen (2025),别名阳光码头 / 湾仔码头。
《水饺皇后》开头的导演刘伟强,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制造泪点上。臧健和的悲惨命运一波接一波:被妈宝渣男抛弃、流落香港、遭遇工伤……镜头一遍遍对准马丽红肿的眼睛、颤抖的嘴唇,女儿也不停哭泣,背景音乐的哀伤更是让人忍不住流泪。
这些情节的确有催泪的效果。小女儿在天台唱歌,牙齿掉了,音调断断续续;惠英红饰演的包租婆端出热汤面;糖水伯带着她出摊,画面十分温馨感人,很难不为之动容。
问题在于,这些泪水太频繁,苦难太多。影片把臧健和的困境堆积成了高山,却从未深挖过这些困境背后的原因。她被歧视、被冤枉,女儿和她因语言不通被霸凌,这些情节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底层人民的艰辛,或者探讨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。可惜,这些仅仅是情感的工具,似乎只要眼泪够多,观众就不会再深究这些苦难的根源。
作为一部传记电影,这部片子也淡化了历史上臧健和命运的关键转折点。1982年,正是因为日资百货千金的青睐,她的水饺才得以进驻商场,从此改变了命运。但在电影中,这个重要的机遇被简单化、弱化了,仿佛成功只需要忍受苦难。现实却是,成功不仅仅是靠吃苦,而是能在绝境中抓住机会。吃苦的哲学在这部电影中被过度美化,显得苍白无力。
电影中,马丽的表演是亮点之一。她彻底摆脱了喜剧形象,将臧健和的坚韧与脆弱完美融合,塑造了一个真实的母亲形象。她的表演让人忘记她曾是马科长,甚至忘记了她与沈腾的合作,而仅仅看到她作为一位女人、母亲的辛苦与坚持。
惠英红饰演的包租婆红姐也给影片带来了一丝温暖。她嘴硬心软,嘴上说着什么都要钱,但在关键时刻总是伸出援手,鼓励臧健和。遗憾的是,这样的情感联结在影片中只是短暂的一瞥,大部分时间影片专注于臧健和的孤独奋斗。当她终于成为“水饺皇后”时,身边的邻居们似乎全都消失了,仿佛人们只能在贫穷时同甘,到了富贵时就不再有联系。
电影本来可以深入讲述香港移民的故事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很多内地人像臧健和一样涌向香港,在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艰难生存。臧健和因不懂粤语被侮辱为“北姑”,女儿在学校被嘲笑“大陆妹”,这些细节本应深入刻画,却仅仅停留在表面。
水饺在电影中是重要的符号,代表着乡愁、谋生的工具,也成为女性间互助的纽带。影片中的“水饺”承载着情感联结,但导演急于推进臧健和的成功故事,让水饺从一个街头小摊迅速变成了“民族品牌”。甚至片中突然插入了“中国水饺卖向世界”的口号,这样的表现显得过于生硬,缺乏情感的沉淀。
电影中对臧健和的苦难描述真实且触动人心,她和女儿在香港的挣扎,洗碗、摆摊、受辱,镜头一遍遍强调她的狼狈与泪水。然而,影片却忽略了一个更残酷的事实:勤奋不一定能够摆脱阶层。现实中,许多人一生都在为生计奔波,却难以改变命运。电影的结局虽然鼓励人们吃苦奋斗,但它没有展示一个更为真实的社会现实——并不是所有努力都能换来翻身。
影片中的角色有不少是后期重新配音,听起来不太自然,这也让整部影片的流畅度受到影响。
我对《水饺皇后》抱有较高的期待,但电影最终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。它想要表现的内容太多了——女性觉醒、底层奋斗、时代变迁、商业传奇等,这些元素混杂在一起,反而没有深入展开。电影未能透彻讲述任何一条故事线,最终让这些主题显得表面化,缺乏深度。
电影中的臧健和之所以成为传奇,是因为她抓住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。可真实的生活,更多的是那些默默奋斗却未能翻身的人。电影并没有展示这一点,而只是过度渲染了苦难的美学。我希望文艺创作者能更贴近普通劳动者的生活,真实展现他们的故事,而不是让他们的奋斗成为单纯的悲情素材。
过度煽情,苦难堆积,最终却模糊了成功背后的现实。